map
關山鎮農會米國學校
臺東縣關山鎮昌林路24-1號
08-9814903

場域介紹

找回米食文化 米國學校這群人做了16年

台灣素來有稻米王國的稱號,然而國人卻越來越不愛吃白米飯,1981年時,每人每年平均食米量還有90公斤,但到2018年時卻只剩下45.61公斤,逐年下降到幾乎腰斬,且稻米年產量仍是供過於求,米食文化似乎逐漸消失,除了高喊多吃米飯外,還得要從教育著手,找回農村跟農業的尊嚴。

其實,有群人默默做著這樣的事情,已經有16年之久,這裡是台東關山的「米國學校」,就在台9線315.6公里處,前身是關山鎮農會閒置的舊碾米工廠和穀倉;推手則是農會職員,人稱「校長」的彭衍芳,他強調要「從泥巴到嘴巴」,拉近農民與消費者距離,規劃出製米體驗、米食DIY等活動,也更新場域,讓「米國學校」成為食農教育的前進基地,也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行列。
米國研究所就像小小博物館,收藏著古早農家的各種文物。
米國研究所就像小小博物館,收藏著古早農家的各種文物。
關山種植稻米面積約2000公頃,農會推出關農米品牌,並設立米國學校,推廣稻米產業。
關山種植稻米面積約2000公頃,農會推出關農米品牌,並設立米國學校,推廣稻米產業。

生產特色
農遊體驗吸睛 吃好逗相報玩很大

台東關山種植稻米面積約2000公頃,占台東地區3分之1,也有「關農米」的自有品牌,與池上米相同,「好山好水出好米」,在全台享有很高人氣,然而,若長期停留在買關山米、吃關山米的階段,整個產業就無法再向上提升。

2005年開始,關山鎮農會休閒旅遊中心掛上「米國學校」,從一個小小的展售中心出發,逐漸擴充,與在地居民合作,推出部落導覽、竹藝體驗等,加上製米體驗、米食DIY,從鄰近學校學童開始,向外延伸,開始有親子與外地團體前來,規模也越做越大,閒置的場域也一一翻修,包括水稻文化館、米雕教室、米食DIY教室,炊事體驗區等,2021年將新增多元文化廚藝教室,加入新住民,讓米食料理與異國元素迸出新火花。
閒置碾米工廠的設備清理整修後,開放民眾體驗製米過程。
閒置碾米工廠的設備清理整修後,開放民眾體驗製米過程。
民眾在體驗製米的過程中,也順便分辨各類米種的不同,學習知識。
民眾在體驗製米的過程中,也順便分辨各類米種的不同,學習知識。

服務特色
教育發揮功效,品牌價值上揚
「米國學校」開辦之時,恰好與台灣加入WTO的時間差不多,後來的幾年時間,關山米的價格並未因衝擊而下滑,反而還上漲,不少人歸功於是推動教育體驗的成效,「關農米」推出後也因為重新找回市場、建立品牌信心,帶動周邊產業發展,反而讓年輕人有機會回來。

自己玩不如一起玩,小農揪團來上架
把人拉回來後,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,單打獨鬥也變成團隊打群架,米國學校在展售中心內設置小農格子店鋪、農民直銷站等,把台東地區的農特產通通拉近來,品項相同也沒關係,彼此良性競爭才會進步。
粒粒皆辛苦 1粒米要過10關
另外炊事體驗區則是親子共享,到附近的產地採買食材,或結合鄰近社區的特產,帶回後由家政班媽媽教小朋友烹飪,親身參與從產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,而一直很受歡迎的「大碗公飯」,有點類似西部的「割稻飯」,以前沒有便當盒,都用花布把碗公包起來後送到田裡,食材都是當地,每個家政媽媽拿手菜不同,遊客吃到的菜色就會有變化。

米國學校的製米體驗一直扮演核心的角色,不只體驗現輾限買的新鮮,也教育消費者保存期限不等於賞味期限的竅門,還有吃在口中的白米,其實是從稻穀、粗糠、糙米、屑米、胚芽米、米糠、粗碎米、細碎米、雜色米,一路到良質米,連過10關才能變成米飯,也能重塑米在消費者心中的價值。

炊事體驗也是很受親子歡迎的項目之一,用古灶烹煮的菜脯雞湯,風味獨特。
炊事體驗也是很受親子歡迎的項目之一,用古灶烹煮的菜脯雞湯,風味獨特。
體驗活動中,也會帶遊客走出戶外,直接接觸稻田,看看稻子長得如何。
體驗活動中,也會帶遊客走出戶外,直接接觸稻田,看看稻子長得如何。
田媽媽餐廳的大碗公飯,食材都是地產地銷,家庭料理風格,讓人垂涎三尺。
田媽媽餐廳的大碗公飯,食材都是地產地銷,家庭料理風格,讓人垂涎三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