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p
東豐拾穗農場
花蓮縣玉里鎮東豐里棣芬71-3號
03-8880181

場域介紹

留住好山好水 堅持奔走有機之路

台灣東部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河流,非秀姑巒溪莫屬,匯聚來自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大小支流所夾帶的營養成分,灌沃流域內的良田,而花蓮最大的米倉正位於南區的玉里。河流西岸的台九線總有川流的車潮,而在地人所謂的河東,則是193縣道穿越的海岸山脈這一側,從北到南由六個里內的許多小聚落組成,總是寧靜得連毛小孩都格外慵懶。
東豐拾穗農場就在河東的南端,一個連招牌都不明顯的入口,園區內映入眼簾的大型建築物,是有機合作社的工作空間。20多年前,花蓮改良場在玉里推廣有機稻作,東豐產銷班的班長曾文珍和曾文男兄弟對健康有深刻感觸,毅然投入有機米生產;而如同所有到外地發展的孩子,曾國旗因為父親曾文珍的身體狀況,決定回家接手農業工作。
東豐拾穗農場入口處的農產銷售中心。
東豐拾穗農場入口處的農產銷售中心。
這裡採行水旱輪作的方式耕種。
這裡採行水旱輪作的方式耕種。

生產特色
以惜物之情 友善大地環境

曾國旗以所學經驗,認為傳統農業勢必改革,讓生產合作社能長久經營,第一步要設立制度化的公司。偶然間,他在田區看到老農佝僂前行,只為撿拾收割機走過而殘留的稻穗,讓他感動於長輩惜物愛物之情,於是成立「東豐拾穗農場。」
由於是集結在地小農而成的合作社,以地名作為品牌,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,人力和生產皆在產地周圍進行。目前農場約有200公頃的稻田,分布在秀姑巒溪兩岸。從事有機耕種超過25年的累積,消費者嘗到的農作物甜度,都來自於大地,稻田生態非常豐富,不只是青蛙、小型魚類很多,甚至還有河蜆出現。
有機米的生產需要有機肥的幫助,而有機米生產後所產生粗糠,以往屬於農業廢棄物,只能用來鋪在禽舍中。既然有機稻穀脫下的粗糠也屬有機,於是農場開始研發,將這些材料發酵製成有機肥,半年後再度回歸土地,而生產過程中被淘汰的作物,讓農業生產成為不停的循環,對地球的汙染以降至最低。

豐收的有機米。
豐收的有機米。
小麥屬於旱作,收成期短。
小麥屬於旱作,收成期短。

服務特色
水旱輪作 師法自然更節省

目前田區採取水旱輪作的方式種植,第一期種植水稻後,下一期就會改為旱作雜糧。所有作物都有其病蟲害,當水稻田的病害適應了水留在土壤中,下一季的灌溉水賦予營養茁壯,就會影響稻作;而調整為旱作,就能透過自然抑制病害。
病害降低後,原本第二季重新種植稻作前,所進行除草除菌的工作,改種旱作讓許多人力和資材成本降低。東豐拾穗農場曾統計,水稻後改種豆類,可以省80頓資材,約五成以上的用量;從事有機農業每年的人工除草費用將近100萬,輪作後的人力費用至少可省30萬。過年前第三獲的時間較短,改種油菜花、波斯菊等綠肥,或是改種兩個多月即可收成的小麥。
米穀粉製作的蘿蔔拔絲塔體驗。
米穀粉製作的蘿蔔拔絲塔體驗。
有機糙米、有機白米和有機長秈米。
有機糙米、有機白米和有機長秈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