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住好山好水 堅持奔走有機之路
台灣東部與農業發展息息相關的河流,非秀姑巒溪莫屬,匯聚來自海岸山脈與中央山脈大小支流所夾帶的營養成分,灌沃流域內的良田,而花蓮最大的米倉正位於南區的玉里。河流西岸的台九線總有川流的車潮,而在地人所謂的河東,則是193縣道穿越的海岸山脈這一側,從北到南由六個里內的許多小聚落組成,總是寧靜得連毛小孩都格外慵懶。
東豐拾穗農場就在河東的南端,一個連招牌都不明顯的入口,園區內映入眼簾的大型建築物,是有機合作社的工作空間。20多年前,花蓮改良場在玉里推廣有機稻作,東豐產銷班的班長曾文珍和曾文男兄弟對健康有深刻感觸,毅然投入有機米生產;而如同所有到外地發展的孩子,曾國旗因為父親曾文珍的身體狀況,決定回家接手農業工作。
以惜物之情 友善大地環境
曾國旗以所學經驗,認為傳統農業勢必改革,讓生產合作社能長久經營,第一步要設立制度化的公司。偶然間,他在田區看到老農佝僂前行,只為撿拾收割機走過而殘留的稻穗,讓他感動於長輩惜物愛物之情,於是成立「東豐拾穗農場。」
由於是集結在地小農而成的合作社,以地名作為品牌,發展社區支持型農業,人力和生產皆在產地周圍進行。目前農場約有200公頃的稻田,分布在秀姑巒溪兩岸。從事有機耕種超過25年的累積,消費者嘗到的農作物甜度,都來自於大地,稻田生態非常豐富,不只是青蛙、小型魚類很多,甚至還有河蜆出現。
有機米的生產需要有機肥的幫助,而有機米生產後所產生粗糠,以往屬於農業廢棄物,只能用來鋪在禽舍中。既然有機稻穀脫下的粗糠也屬有機,於是農場開始研發,將這些材料發酵製成有機肥,半年後再度回歸土地,而生產過程中被淘汰的作物,讓農業生產成為不停的循環,對地球的汙染以降至最低。
水旱輪作 師法自然更節省
目前田區採取水旱輪作的方式種植,第一期種植水稻後,下一期就會改為旱作雜糧。所有作物都有其病蟲害,當水稻田的病害適應了水留在土壤中,下一季的灌溉水賦予營養茁壯,就會影響稻作;而調整為旱作,就能透過自然抑制病害。
病害降低後,原本第二季重新種植稻作前,所進行除草除菌的工作,改種旱作讓許多人力和資材成本降低。東豐拾穗農場曾統計,水稻後改種豆類,可以省80頓資材,約五成以上的用量;從事有機農業每年的人工除草費用將近100萬,輪作後的人力費用至少可省30萬。過年前第三獲的時間較短,改種油菜花、波斯菊等綠肥,或是改種兩個多月即可收成的小麥。
適地適性的優質有機好米
為了與市場做出區隔,建立自己的獨特性,東豐拾穗農場與改良場配合,取得專利的台南13號品種,屬於一般人常吃的梗稻香米,生產過程較短,只要100天即可收成。再由台南13號改良出台南14號,為糙米專門品種,特色是米麩質地較柔軟,毋需浸泡即可與白米一起烹煮,為講求養生的人們保留糙米的纖維與營養。
另外一支長秈白米的澱粉含量較低,屬於長米,比梗米少了五分之一的碳水化合物,甜度雖然沒有台南13號高,仍有著土地的甜香味,口感比一般的秈稻細緻。種在長良喝玉山水的長秈白米,很推薦健身族群和血糖偏高的人食用。
儘管玉里因夾在兩座山脈間環境特殊,集優勢於一身,但因農田全面採行有機耕作,由育苗、整地、插秧、除草及病蟲害防治都不如慣行農法來得方便快速,所有機器設備只能自己添購操作,無法委由代耕業者代勞,以免交叉感染,致使收成的品質差異度大。於是,東豐拾穗農場只販售二等米,因為在精選過程已經剔除四、五成米,若精緻一等米,勢必剔除更多稻米非常可惜。
生產本土雜糧再加工 迸出滋味火花
約十年前農場開始種植黃豆、黑豆、小麥和苦蕎等雜糧,搭上復興本土雜糧的潮流。經過專家建議與多年的嘗試,採取水旱輪作後,雜糧的收成漸趨穩定。
其中黃豆為高雄10號,以販售生豆為主;黑豆為台南3號青仁種,生豆之外,還有低溫長時間烘焙的黑豆茶包,熱水沖泡後自然散發一股清香與清甜的豆子本味,有別於市售的高溫爆炒香氣,留住更多黑豆的營養素。苦蕎產量不多,以委託廠商加工蕎麥麵為主。產量也不多的小麥,在本土啤酒如雨後春筍出現後,與廠商聯名推出柚香啤酒,獲得不少好評。
作為一個有機生產者,透過體驗活動讓消費者更認識糧食,成為一種拉近人與土地的方式。東豐拾穗農場依時間短推出簡單的活動如米穀粉布丁、鬆餅和煎餅製作,以及口感軟嫩的蘿蔔拔絲塔,或是利用爆米香和爆小麥製作甜點。近來相當熱門的正是有機小麥啤酒釀造,半天的時間就可親手製作專屬口味的啤酒;而季節限定的農事體驗,即便只是短暫的下田經歷,也能改變人們對糧食的態度。
多年來,東豐拾穗農場始終以堅持、嚴選、極上、珍惜為經營核心,當環境變好,人們也更健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