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p
鴻智茶場
臺北市文山區指南路3段38巷21號
02-29395810

場域介紹

老茶場.漾幽靜.極簡展純樸|

這是一間沒有太多現代化設備的老茶場,隱身在茶路古道的綠叢中,單純的水泥質地牆面砌成2層樓高的房舍,1樓大多數的戶外空間看得出是採茶期間用來進行日光萎凋的場域,隔出來的兩個小空間裡,是從1969年茶場第一代茶師張約旦即沿用至今的各種機具,一排數去,是炒菁機、乾燥機、揉捻機以及炭焙灶,想像在製茶季節裡,這些冰冷的機器喧鬧著鴻智茶場的日與夜;另一個空間裡的層架上,則交疊擺著竹篩、竹簍子和竹葉斗笠等竹編器皿,竹編上暈染幾十載的深褐色茶汁光澤,安安靜靜的在各自的角落,散發鴻智茶場一路傳承的光芒。
茶場主人張昭輝與賢內助吳麗惠。
茶場主人張昭輝與賢內助吳麗惠。

生產特色
青出於藍 傳統與創生

不知怎地,鴻智茶場的每一代都曾為了工作遠離家鄉,彷彿出走,是為了回家,回到茶道上。

鴻智茶場由張約旦創立,從祖父張迺鴻、父親張睿智之名各取一字紀念,而退休後才接手家業的張昭輝,憶起享壽98歲的父親張約旦,原本在八斗子漁市場批貨到金瓜石賣魚,13歲被喚回家擔起家業,從魚路古道走回茶路古道,回到這每戶人家命脈相連,每戶人家都種茶,但每一戶也各有獨門技法的貓空茶區。鴻智茶場在張約旦的努力下,於李登輝擔任台北市長任內轉型觀光茶園,成了首波「台北市木柵觀光茶園示範農戶」,茶場牆上的老照片可發現這驕傲的光輝。

2006年退休後才正式接家業的張昭輝與賢內助吳麗惠,製茶別無他法,「父親怎麼做,我就跟著做。」一脈承襲自父親的技藝,唯獨改變的是將茶園改為無毒無藥的友善農法,將土地還原到純淨的樣貌。兩分地的茶園子裡,種植著在台灣地區產量越來越少的正欉鐵觀音,以及近年正夯的四季春。

茶場的第三代張恩沛原本從事生技產業,不忍父母年邁,也在2014年返鄉從農,為傳統的鴻智茶場注入「新」意,注入青年創生的敏捷和精確的精神。除了延攬父執輩記憶中的技法,也採用更智慧、科學、數據的方式,讓種茶、烘茶、品茶的層次更上層樓,此刻鴻智茶場的鐵觀音,正因為張恩沛的反覆實驗,沖出來的茶湯擁有獨特的發酵果香和焙火韻味。
鐵觀音與紅茶。
鐵觀音與紅茶。
鐵觀音茶包。
鐵觀音茶包。

服務特色
體驗傳統 品味自然

轉型中的貓空茶園,不少茶園紛紛投入餐飲業,攤開茶園地圖,就像一張琳瑯滿目的菜單讓人不知如何選擇,鴻智茶場則因維持簡約和保有越來越少見的古老製茶機具,在這波追逐新穎浪潮中,反而顯露曖曖內含光的純樸質地。

木柵鐵觀音的製法繁瑣,屬中發酵、重烘焙和重攪拌,從日光萎凋、室內萎凋、浪菁、炒菁、包布揉茶、溫火烘焙等反覆工序,換來重如鐵、沉如觀音的喉韻;其中揉布球技法,在眾多茶園中已被電器化的設備取代,鴻智茶場的體驗活動中,重現布包揉茶程序,以布巾包裹15斤的茶葉整成球形,再用雙手反覆揉捻、加熱烘焙、解塊,再重複3到5次才能讓茶葉成形。

現代人的步伐匆促,連喝茶都講求快速的手搖飲。鴻智茶場的茶席體驗,則讓人的步調慢下來,在茶席談笑間,放下手機,讓人的心更靠近。吳麗惠說,古時品茗帶風雅,不少詩人因喝茶而留下經典詩句,鴻智茶場的茶席沒有太多方方正正的規矩,取一瓢鴻智茶場以自然農法種的鐵觀音,茶質潔淨,不同過去泡茶認為第一泡茶要倒掉的觀念,反而珍貴的將第一泡飲留給客人,因為第一杯,擁有來自土地最多的礦物質、養分和最馥郁的香氣。

而我們品酒,會透過盲飲來評比,貓空的比賽茶也有異曲同工之妙,鴻智茶場特地重現比賽茶鑑定杯的沖泡法提供體驗,以3公克的茶葉對150克的水,沖泡包種茶、烏龍茶、鐵觀音以及紅茶,球狀的烏龍茶和鐵觀音泡6分鐘,條狀的包種茶和紅茶泡5分鐘,茶湯靜置1分鐘,觀茶湯、聞茶香,最後品茶,在盲飲的過程中,感受不同的茶在喉韻回甘的滋味,也觀照自己舌尖的喜好。

或許現代人將追趕潮流視為一種進步,但有時候,古老的傳統,才顯得珍貴而有價值。鴻智茶場的傳統韻味,充滿了恆久的力量,每個轉角都有往日的餘燼,在記憶的篝火裡,沒有人老去。
挑茶體驗。
挑茶體驗。
揉布球體驗。
揉布球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