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ap
育成水耕教育農場
蔬菜
雲林縣大埤鄉嘉興村嘉興東路197-1號
05-5912689

場域介紹

水耕蔬菜成亮點 有機麥芽糖享譽海內外|

雲林縣大埤鄉是酸菜王國,也是著名米倉,下斗南交流道往大埤方向,大片自然田野風光印入眼簾,令人忘卻塵囂,享受著農村專屬的靜謐與純樸。再向東前進,便能抵達嘉興村,有著跟許多庄頭同樣的舊名「茄苳腳」,不一樣的是,以水耕蔬菜當亮點產業,有機麥芽膏更是紅到海外,發展出獨樹一格的農遊體驗。

「育成水耕教育農場」正是本次的主角,坐落在通往社區的小路旁,稱職地迎賓與推銷故鄉。穿過走道,一落落的溫室孕育著滿眼翠綠,小苗靜靜地、安分地蓬勃生長,看似浸水就能活,但這可是主人家徐銘遠摸索十多年才領悟出的成果,他還不藏私和社區共榮,大力推廣食農教育,為家鄉增添觀光本錢。
有別於滴管栽植,育成是雲林唯一的面板水耕蔬菜農場。
有別於滴管栽植,育成是雲林唯一的面板水耕蔬菜農場。
夫婦倆經營一甲地農場,主力為水耕A菜。
夫婦倆經營一甲地農場,主力為水耕A菜。

蔬菜

生產特色
加工擺脫菜賤傷農宿命 開發特色農遊反饋鄉土

育成水耕教育農場占地約1200坪,原本只栽植俗稱A菜的萵苣,雖不受土壤左右品質與產量,每一株都頭好壯壯,兼顧乾淨、安全,但同樣得看天吃飯,也面臨菜賤傷農的宿命。

徐銘遠變通在冬天轉作水耕小麥草、草莓,歷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,無師自通研發出麥芽膏、凍乾草莓,意外闖出好名聲,替農場增添收益也吸引關注,掀起特色農遊的開端,讓農村不只是農村。

遊程體驗則圍繞在水耕蔬菜上,從入籽、移植到採收,再挑揀菜葉進行包裝。每道流程對看慣土耕的遊客都相當新奇,且不弄髒雙手,進而了解水耕農法以及植物生態,還能把現採蔬菜帶回家,看得到、摸得到、吃得到,輕鬆感受從產地到餐桌的氛圍。
學童近距離認識水耕蔬菜的生態與農法。
學童近距離認識水耕蔬菜的生態與農法。
學童樂當小菜農,歡喜收成。
學童樂當小菜農,歡喜收成。

蔬菜

服務特色
誤打誤撞入坑務農 花二十年終嚐甜美回報

水耕蔬菜現今普為人知,但對徐銘遠、林秀春夫婦來說,可是一條漫長又艱辛的不歸路。徐銘遠商校畢業,24歲那年原本在營造廠上班,沾不上邊卻對務農抱著憧憬,衝動貸款蓋農場,天真以為照別人的SOP就能種得好,豈料隔行如隔山,隔年就開始賠本。

「根本是一個坑!」徐銘遠搖頭說,水耕蔬菜是小眾市場,沒有前輩可以問,也沒有專門研究的書籍,那時候更沒有網路可以查。水溶氧、微量元素、病蟲害、日照、氣壓等影響生長的因素,就如同一道又一道的坎,只能靠自己去摸索突破,「經營得很痛苦!」

他種菜兼差水電、鐵工來維持開銷,還當起「科學家」買了中古顯微鏡、光度計、酸鹼計等器具回來研究,一有錢就擴充相關設備與規模,整整十六年沒盈收,「唯一收穫是從一無所知,到有滿腹的水耕經綸。」

好不容易衝出產量與品質,他又不安於室發展水耕小麥草來加工麥芽糖,這下成了「化學家」,鑽研水解、糖化過程,還得抓糯米比例,掌握好火候,更堅持以黑餳法手工製作,但一有閃失就整甕沒用,不然口感就是如同橡皮筋,他笑說「前三年都在送人」。

好險堅持獲得回報,有機、古法等二款麥芽膏搭上食安列車,天然養生受到大眾喜愛,第四年賣出五千罐,如今穩定上萬罐,成了招牌伴手禮。之後研發的草莓凍乾也是大受歡迎。

夫婦倆花了二十年,終於迎來經濟穩定,將過往煎熬化作甜美傳承,用來推廣特色農遊,替家鄉引入觀光人潮,介紹傳承老祖先智慧的麥芽糖解說,帶領遊客深入體驗水耕栽培,向下扎根給足學童滿滿食農教育,賦予水耕農場更多元面向與魅力。
水耕小麥草開啟加工之路,有機麥芽膏更是紅到海外。
水耕小麥草開啟加工之路,有機麥芽膏更是紅到海外。
徐銘遠、林秀華一家四口樂農也樂活,推廣養生概念。
徐銘遠、林秀華一家四口樂農也樂活,推廣養生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