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域介紹
淡水山上最在地應時的農家料理|
從熱鬧的淡水大街轉進鄧公路一路往上,清幽的環境與蜿蜒的山路,令人心曠神怡。
阿三嫂是土生土長的淡水在地人,世代在此片山林種茶。後來茶園荒廢,任其自由生長。阿三哥本是在大成報工作的上班族。大成報結束後,改行當農夫,把自己故鄉雙溪的山藥,種植在這片土地。為了賣山藥,因緣際會接觸當地農會,又跟上當時政府推動的「一鄉一休閒」計畫,就順勢成立了阿三哥農莊。
荒廢多年的茶樹,長得健康自然,此時阿三哥跟阿三嫂,又順著水保局的「農村再生」計畫,開始復育這片山林早期的茶樹,採收茶籽。目前此區大概復育將近20公頃,其中阿三哥農莊大概有1.5公頃左右。
阿三嫂說農莊裡的料理特色,就是使用茶籽油入菜。這裡沒有菜單,菜單長在附近小農的土裡。阿三嫂從廚房端上餐桌的,是最應時的四季!
從熱鬧的淡水大街轉進鄧公路一路往上,清幽的環境與蜿蜒的山路,令人心曠神怡。
阿三嫂是土生土長的淡水在地人,世代在此片山林種茶。後來茶園荒廢,任其自由生長。阿三哥本是在大成報工作的上班族。大成報結束後,改行當農夫,把自己故鄉雙溪的山藥,種植在這片土地。為了賣山藥,因緣際會接觸當地農會,又跟上當時政府推動的「一鄉一休閒」計畫,就順勢成立了阿三哥農莊。
荒廢多年的茶樹,長得健康自然,此時阿三哥跟阿三嫂,又順著水保局的「農村再生」計畫,開始復育這片山林早期的茶樹,採收茶籽。目前此區大概復育將近20公頃,其中阿三哥農莊大概有1.5公頃左右。
阿三嫂說農莊裡的料理特色,就是使用茶籽油入菜。這裡沒有菜單,菜單長在附近小農的土裡。阿三嫂從廚房端上餐桌的,是最應時的四季!
(1).jpg)
.jpg)
茶

自然農法友善土地 認識植物也認識料理
在阿三哥農莊,有許多介紹植物的小牌子,裡頭的詩句,都是出自阿三嫂的手筆。阿三嫂跟我邊介紹邊聊:這是芳香萬壽菊,泡茶很棒;那是香椿,適合做成蘸醬。我現在去炭窯那邊採山蘇,等一下你就吃得到。
就在阿三嫂去摘山蘇的同時,阿三哥農莊的二代Kevin,帶我去蒔茶園體驗一下採摘茶籽。
一般來說,為了方便採摘茶葉,茶大多用扦插而密集的方式種植。Kevin告訴我,無論什麼品種,經過自然落果長出來的,就叫蒔茶。奇妙的是,不需修枝、不必施肥、不灑農藥,也不澆水,任其自然生長的茶樹,所得的茶籽品質最好,能榨出的茶籽油數量也最多。從24節氣的白露開始,一直到立冬前後,正是採收茶籽的季節。
採收後的茶籽,還要經過將近一週的曝曬乾燥、再脫殼後才能榨油。四台斤的茶籽,只能榨出一罐500CC左右的茶籽油。
茶籽脫下的殼也沒浪費,回到阿三嫂種植的菜園裡堆肥。榨油後的渣,更是清潔油膩的好東西。
在阿三哥農莊,有許多介紹植物的小牌子,裡頭的詩句,都是出自阿三嫂的手筆。阿三嫂跟我邊介紹邊聊:這是芳香萬壽菊,泡茶很棒;那是香椿,適合做成蘸醬。我現在去炭窯那邊採山蘇,等一下你就吃得到。
就在阿三嫂去摘山蘇的同時,阿三哥農莊的二代Kevin,帶我去蒔茶園體驗一下採摘茶籽。
一般來說,為了方便採摘茶葉,茶大多用扦插而密集的方式種植。Kevin告訴我,無論什麼品種,經過自然落果長出來的,就叫蒔茶。奇妙的是,不需修枝、不必施肥、不灑農藥,也不澆水,任其自然生長的茶樹,所得的茶籽品質最好,能榨出的茶籽油數量也最多。從24節氣的白露開始,一直到立冬前後,正是採收茶籽的季節。
採收後的茶籽,還要經過將近一週的曝曬乾燥、再脫殼後才能榨油。四台斤的茶籽,只能榨出一罐500CC左右的茶籽油。
茶籽脫下的殼也沒浪費,回到阿三嫂種植的菜園裡堆肥。榨油後的渣,更是清潔油膩的好東西。
(1).jpg)
.jpg)
.jpg)
茶

順應四季 食農教育推廣地產地銷
農莊都是自家人經營,連餐桌上的菜也是,加上附近小農的產品,平日瑣碎的農事已經不少,假日遊客多的時候常常忙不過來。茶籽採收期間,Kevin歡迎大家來體驗農事,農莊的包場費用,還可以用幫忙採收來折抵,客人既能體驗當個一日農夫,還能省下費用;而農莊則解決了採收期間人力不足的問題。
在阿三哥農莊,看不到菜單。這個時節自己有的菜,加上附近小農的收成,就是這裡最大的特色。唸書時學烘焙,出社會待過幾年知名飯店,學習餐飲相關知識,後來回鄉幫忙父母經營農莊,年輕的Kevin利用社群網路,串連起跟他類似背景的青年農夫,產品不需進入大型拍賣市場,也沒有非要達到某種數量的集約種植壓力,小農經營方式,加上地產地銷,除了留住錢財,也繁榮了在地。
農莊旁的步道盡頭,有一座炭窯,是早期製作木炭的遺址,是淡水地區保存最完整的。不同的年紀跟不同的團體,來阿三哥農莊,都能享受到量身打造的導覽解說。因為Kevin說,他也很想可以一套打天下,但對每個不同年齡、不同團體,感興趣的點一定不同,致力於食農教育的他,希望每個來農莊的朋友,除了玩樂與享受料理美食之外,還能帶著滿滿的食農知識回家。
農莊都是自家人經營,連餐桌上的菜也是,加上附近小農的產品,平日瑣碎的農事已經不少,假日遊客多的時候常常忙不過來。茶籽採收期間,Kevin歡迎大家來體驗農事,農莊的包場費用,還可以用幫忙採收來折抵,客人既能體驗當個一日農夫,還能省下費用;而農莊則解決了採收期間人力不足的問題。
在阿三哥農莊,看不到菜單。這個時節自己有的菜,加上附近小農的收成,就是這裡最大的特色。唸書時學烘焙,出社會待過幾年知名飯店,學習餐飲相關知識,後來回鄉幫忙父母經營農莊,年輕的Kevin利用社群網路,串連起跟他類似背景的青年農夫,產品不需進入大型拍賣市場,也沒有非要達到某種數量的集約種植壓力,小農經營方式,加上地產地銷,除了留住錢財,也繁榮了在地。
農莊旁的步道盡頭,有一座炭窯,是早期製作木炭的遺址,是淡水地區保存最完整的。不同的年紀跟不同的團體,來阿三哥農莊,都能享受到量身打造的導覽解說。因為Kevin說,他也很想可以一套打天下,但對每個不同年齡、不同團體,感興趣的點一定不同,致力於食農教育的他,希望每個來農莊的朋友,除了玩樂與享受料理美食之外,還能帶著滿滿的食農知識回家。
.jpg)
.jpg)
.jpg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