場域介紹
烤蚵鮮肥像手掌一樣大
位於台南北門潟湖的蘆竹溝,因擁有天然屏障與穩定的內海環境,成為台灣理想的牡蠣養殖區。這裡的養蚵產業歷史悠久,由於這裡的海水水質乾淨,所產牡蠣更為鮮美,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,目前大約有七成的居民依賴牡蠣養殖為生,年產值達約一億元。
過去,養蚵是一項辛苦且收益有限的工作,許多年輕人選擇外移到外地工作,留下的多為年長一輩。然而,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環境的改善,近年來年輕人開始返鄉,他們將創新理念融入傳統產業,並結合當地文化,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,為蘆竹溝注入新活力。
出身於養蚵世家的邱永仁,退伍後選擇返鄉幫助家業,開著行動餐車進軍夜市,創立了「北門蚵記仁燒烤車」,主打現烤帶殼鮮蚵,一顆就有手掌這麼大。
2020年邱永仁將家中的魚塭重新規劃,創立了「蚵學園區」,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結合養蚵、食育與生態教育的複合式場域。
位於台南北門潟湖的蘆竹溝,因擁有天然屏障與穩定的內海環境,成為台灣理想的牡蠣養殖區。這裡的養蚵產業歷史悠久,由於這裡的海水水質乾淨,所產牡蠣更為鮮美,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,目前大約有七成的居民依賴牡蠣養殖為生,年產值達約一億元。
過去,養蚵是一項辛苦且收益有限的工作,許多年輕人選擇外移到外地工作,留下的多為年長一輩。然而,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環境的改善,近年來年輕人開始返鄉,他們將創新理念融入傳統產業,並結合當地文化,發展出新的商業模式,為蘆竹溝注入新活力。
出身於養蚵世家的邱永仁,退伍後選擇返鄉幫助家業,開著行動餐車進軍夜市,創立了「北門蚵記仁燒烤車」,主打現烤帶殼鮮蚵,一顆就有手掌這麼大。
2020年邱永仁將家中的魚塭重新規劃,創立了「蚵學園區」,將這裡打造成一個結合養蚵、食育與生態教育的複合式場域。

.jpg)

漁撈養殖

在「蚵學園區」遊客不僅能夠了解牡蠣養殖的細節,透過旅遊、文化和教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,帶領大家親自走進漁村,動手自己打蚵殼,一系列親近自然的活動。蚵殼DIY,利用曬乾淨的蚵殼,動作做成裝置藝術品,別有一番趣味。而每到秋天至農曆新年時期,正是蘆竹溝的養蚵旺季,這時間可見漁民將乾淨的蚵殼投入海中,讓蚵苗附著,確保來年的豐收的忙碌模樣也是不少遊客爭相捕捉的畫面。
蚵學園區的誕生,代表著傳統產業與現代旅遊教育的結合,為蘆竹溝的未來開啟了新篇章。邱永仁和他的「蚵學園區」正是這場變革中的縮影,展示了當地居民如何在傳統中尋找創新機會,為村莊注入新活力,推動永續發展。
蚵學園區的誕生,代表著傳統產業與現代旅遊教育的結合,為蘆竹溝的未來開啟了新篇章。邱永仁和他的「蚵學園區」正是這場變革中的縮影,展示了當地居民如何在傳統中尋找創新機會,為村莊注入新活力,推動永續發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