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我們找張世界地圖鋪在桌上,再試著為每個國家標上它的代表滋味。日本是壽司、韓國是泡菜、新加坡是叻沙、泰國是酸辣蝦湯、越南是河粉、德國是香腸、英國是炸魚薯條、義大利是比薩...,那麼,臺灣是什麼滋味?多數國際旅客會回答:「臺灣滋味就是滷肉飯、牛肉麵、小籠包、臭豆腐、豬血糕、鹹酥雞、鳳梨酥、珍珠奶茶、芒果冰.....。」
沒錯,它們都是臺灣滋味,卻又不足以全面代表臺灣味。但到底該如何精準定義臺灣滋味?這對擁有複雜移民與外來文化的臺灣來說很為難,它是一個因為原住民、荷蘭、清朝、閩南、客家、日本、外省,還有當代新住民等眾多族群交織出的一個歷史難題,但在這糾結難題中的一個最佳解答公式,就是「食材」。
臺灣農業技術精良,除了擁有傲人的優質稻米、是聲名遠播的水果王國,包含酪農、畜牧、漁業也都發展良好。當這土地上的蘿蔔、雞蛋、豬肉、鮮蚵與閩南文化相遇,擦撞出的就是菜脯蛋、蚵仔麵線與滷肉飯等滑潤豐腴的「富足」;當老薑、芥菜與客家文化相遇,擦撞出的就是薑絲大腸、福菜肉片湯等簡約惜物的「知足」;當茶葉、蝦仁、辣椒、魚鮮與外省文化相遇,擦撞出的就是龍井蝦仁、剁椒魚頭,還有種種食不厭精的「滿足」。
農村廚房要呈現的,就是臺灣食材與多樣文化擦撞後呈現出來的富足、知足與滿足,它不像泰國烹飪學校只是傳授作菜技巧,也不像日本烏龍麵或握壽司學校著重歡樂體驗,它要傳遞的,除了技巧與歡笑,更是臺灣農人面對這塊土地與食材的態度。
簡單來說,泰國廚藝教室強調的是廚藝教學,但臺灣農村廚房不只是廚藝教學,而是充滿食材生產過程的壯闊美景與眾多故事。它是帶領學員親自下田採蔥、拔蘿蔔、挖竹筍、擠牛奶、焙桂圓,讓你真實踏上臺灣的農地去感受農人的用心與汗水,然後把這些剛採下的食材當音符,鍋鏟當樂器,大家一起回到廚房裡譜寫樂章,最後來到餐桌上聽著美好樂曲,帶著微笑品嚐最新鮮的臺灣食材滋味與文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