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閒農業產業評論VOL.11
 
 
 

#康養療育

當我們走入森林裡,看見陽光透過樹葉形成光束地照下來,聞著濃厚的芬多精,身體產生流暢酥鬆的感覺;當我們走在山谷中,聽見遠處的鳥鳴,看見樹枝搖曳的風采,內心形成沉澱寧靜的感受;當我們走進田間,採摘成熟蔬果,聞著新鮮清香的味道,含在口中那份鮮甜夾帶著不自覺產生的唾液,著實滿足挑剔的味蕾,隨著不同節氣,品嚐自然食物健康幸福的感受………。這身心靈體驗的種子,早已埋在休閒農業的領域裡,正等待我們慢慢的挖掘。

 

療育體驗透過精心場域的設計及多元行程規劃,滿足人類對健康、養生、學習的身心靈需求,是休閒農業值得開發的產品與服務。本期評論的主題是「康養療育」,藉由多位產官學的專家,提供不同面向的知識與發展的機會,讓我們一起來挖掘農業的寶藏,共譜休閒農業新的樂章。

芳香療育在休閒農業的運用:花露休閒農場

休閒農場是實踐芳療最好的場域

專訪花露休閒農場 陳基能 場長

疫情擾亂全球,從經濟、生活到情緒都受重創,此刻,「芳香療育」再度開啟靈魂深處幽閉的角落,讓身心重獲舒緩。

 

這套理論,早在古埃及就被實證,像是製作木乃伊時,使用沒藥和雪松等香料做為殺菌劑或防腐劑;在神殿裡,「薰香」是絕對重要的一環;埃及豔后最愛玫瑰香味的軼聞千古流傳。直至今,「芳療」已成為現代人紓壓的一種方法,從薰香、濕敷、香氛蠟燭到精油按摩‧‧‧‧‧,而花露休閒農場,則提供了整個芳療場域,場長陳基能說,眼見為憑,還能體驗,「休閒農場」是實踐芳療最好的場域,也是展現芳療的最佳舞台。

 

花露休閒農場32年,從柑橘園到如今遍野的油桐、茶樹,還有薰衣草、迷迭飄香,每年1到4月吸引川流不息的「尋芳客」,除了體驗自然,還有「香草能量花園」和「精油故事館」讓人長知識,大吸一口能量滿滿的芬芳,一覽精油在台灣的前世與今生。

 

場長陳基能從小就喜歡種植花草,曾研讀中醫及草藥,年輕時在台北經營花卉事業,研發創意造景盆栽。據說,因為愛吃柑橘,因緣際會買下了卓蘭一處柑橘園,從柑橘園變身農場,主人的夢想是打造一條「花路」,後來改為「花露」,希望這座農場能成為台灣甘露,滋潤大地。

 

陳基能說,農場的轉型來自17、18年前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在花蓮開辦的芳療課程,當時一來因景氣生意不佳,再則卓蘭農業早期發展有香茅、樟腦,其實早有精油文化,若將重心放在「體驗」,或可追上「農業文創」的腳步。一個念想,開啟他的芳療之路,陳基能說,這條路不好走,幾度想放棄,若沒有信念堅持不容易達成,他笑說,當時的學員堅持至今的,只有他一人。

 

芳療課程結束,陳基能認為「不夠」。「要做產品,得先懂結構」,他說,尤其是精油分子的結構涉及化工,他沒有相關背景,看書不易,於是專程北上找老師,就這樣,每周兩次從苗栗到台北拜師,夫妻兩人變同學,「常常是傍晚工作結束就出發,下課後開車回家,已經凌晨一、兩點」,這個學習持續了4年,「沒有毅力還真做不到」。

 

陳基能學習精油分子與有機化學的4年時間,正逢九零年代金融風暴,他說,「正好投入學習」。但當時,身邊親友、休閒農業的夥伴們,沒有一人看好。

 

堅持的原因,是真正想做,陳基能說,要懂才能做,自己一定要學會,不能找代工,讓品質掐在別人手上。

 

從「不香」到「不香才純」的消費教育

  剛開始推動芳療精油困難重重,因為「市場很多」。多的是低成本的香精取代精油「以假亂真」,常常有消費者問他,為什麼別人的精油洗髮乳洗完隔天,頭髮還是香的,「你家的產品只維持半小時香氣?」

 

為改變錯誤的消費觀念,陳基能在農場開課,每一位入園的客人都是種子部隊,從DIY開始打開精油與香精的兩個世界,從養生到休閒,懂的人愈來愈多,「不香=假的」論調開始被反轉。

 

當時他常常跟遊客說精油的好處,像是精油塗抹在淋巴系統,能讓汗臭變淡香,改善體味。

 

2008年,他透過貿協投入大陸市場。當時,他的產品在台灣已經賣得紅紅火火,業績仍不斷攀升。

 

 

前進大陸「讓你毛起來」一炮而紅

  「迷迭香」是花露前進大陸的第一個商品,有國外數據佐證,迷迭香可預防老人癡呆、改善掉髮問題,在歐美風行已久,當時,以「讓你毛起來」的廣告詞在大陸一炮而紅;不只商品紅向對岸,兩地旅遊、交流頻繁的這些年,花露休閒農場也往往是大陸來台參訪的必排景點。

 

自此,精油商品從跨海行銷,到新加坡、馬來西亞,甚至越南也有代理商洽談,目前因疫情各地缺貨。從休閒農場跨出國境,甚至在長榮航空機上雜誌銷售,品牌打出知名,陳基能認為,根本在於農場,「產品就種在那裡,眼見為實,還能親自體驗,更有說服力」。

 

陳基能認為,除了要懂才能做,還得堅持最好的,如此才可能有正面回報。

 

園藝療法是芳香療育的前身

  在芳療之前,陳基能就接觸過園藝療法。園藝療法可說是芳香療癒的前身,可應用的實體面更廣,透過新栽下的種子、見證它萌芽到成長,乃至開花結果,被療癒者心中會感受到植物的能量,生命的成長與週期,也能讓人看透生死,陳基能說,過去在板橋亞東醫院上課時,有不少見證,園藝療法對於癌末病患效果顯著。

 

他舉例說,當時亞東醫院8樓的陽台,常有對生命沒有盼望的癌末病患選擇跳樓,了結一生,但當園藝植栽遍植陽台,病患可以澆水、玩土、賞景,奇蹟出現了,不再有想跳樓的病患,甚至出現病況好轉的奇蹟。

 

陳基能以曾經學習過中醫理論印證,所有的病都來自「情緒」,只要開心,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,增加免疫能力。他也分享母親在過世前10年,陳基能請媽媽照顧一片絲瓜田,在栽種與送出絲瓜的分享過程中,母親得到成就感與快樂,生命變得有意義,重燃生命的希望,他記得當時媽媽常說,「她只要有絲瓜,就不會生病」。

 

這一段從園藝療法到芳香療育,轉眼已二十多年。

 

 

入門芳療有訣竅,先背「精油四象限」

  根據國外醫學資料顯示,壓力可能會引起肌肉緊繃、痠痛、胸痛、疲憊、頭痛,甚至睡眠障礙等生理症狀,也會造成焦慮、躁動、憂鬱、無力等情緒反應;當一個人承受巨大的壓力時,很可能暴飲暴食或不吃不喝,易怒且走向極端,有些人會轉而尋求菸、酒或毒品等慰藉,這些人的共同特色是:鮮少外交,運動頻率也明顯較少。

 

而「芳療」正是現代人解壓的方法之一,透過花香精油回歸本心,與自己的內心對話,再藉此引導潛藏在冰山下的壞情緒,就能找回療癒自己的方法。陳基能說,疫情苦悶加上現代3C生活,若能藉由香氛結合各種技巧,就能打開療癒與紓壓的能量。

 

芳療無處不在,坊間的產品與課程也愈來愈多,但能堅持「學習」並不容易。陳基能說,剛開始夫妻倆真的想放棄,術語多、聽不懂,課程中常昏昏欲睡,要想跨過這個學習障礙的門檻,首先要找對老師,其次,先劃出「精油四象限」,背起來再入門。

 

精油四象限涉及中醫的虛實寒熱,先背起來,對於課程學習有莫大助益,也容易融會貫通。陳基能舉例,腿部因久站而水腫時,可以使用非極性偏乾的絲柏(萜烯類)和放鬆的薰衣草(酯類)搭配使用;這是一套芳香療法的學習中,方便記憶的化學結構分類圖,可協助了解精油的特性與功效。

 

這套圖表是由法國潘維爾醫師Dr. Daniel Penoel與化學家法蘭貢Pierre Francome繪製的「四象限圖」,以親水性、親油性(不親水)、帶正電、帶負電四個座標,來區隔化學結構。例如,帶負電的分子座落在一、二象限,有涼爽、抗發炎、放鬆的特徵,因此被定位為陰性分子,例如:酯類、酮類、醛類;帶正電的分子座落在三、四象限,象徵溫暖、滋補、刺激、提振,可定位為陽性分子,例如:單帖烯、單帖醇、酚類。

 

芳療在休閒農場的未來

  精油神秘嗎?陳基能認為,精油萃取容易,主要關鍵在「原料」;而台灣土地不大,可透過「微型農場」解決原料取得問題。他以自家為例,種植迷迭香的周圍果農發現,不必除草,蟲害變少,這是香草的驅蟲功用,當農友們發現了香草的好處,也會開始習種茶樹、薄荷等,周邊農友合力種植,既友善環境,也提升收入,加上少用藥對自己身體也好,一舉三得。

 

從香草到睦鄰、區域共好,是轉型芳療之後,休閒農場的另類收穫。

 

陳基能說,除了芳療,現也正研擬配合瑜珈、音樂療法等同步運作,加上休閒農場的大自然場域,有綠色植物、蟲鳴鳥叫、花朵芬芳,五感皆備,農場環境也更引人到訪。

 

花露休閒農場目前結合健康養生,同步從飲食、手作、養生芳療、花草產品應用等多元體驗入手,讓遊客感受花卉與香藥染草的各種美好。有人形容,入農場,先有幽靜清新的空氣,美艷的花朵芳香,健康的桌上佳餚,花香、果香、濃情香,「香」是農場最珍貴的資產品。

 

陳基能補充,因科技資訊的快速成長,人們生活步調越趨緊張,要如何舒緩情緒放鬆壓力,是現代人養生的大哉問,尤其是忙碌的上班族或退休的樂齡族,往戶外大自然生態旅遊,是最簡單又輕鬆的大地療法。可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中去感受宇宙天地賦予之能量氣息,如花香、賞心的蜂蝶飛舞、悅耳的蛙鳴鳥叫聲等,只要我們願意敞開心房,大自然就是療癒館。

 

而休閒農場,結合吃、喝、玩、樂、宿、購,若加上香草植物、精油萃取、芳香療法等,消費者能親身感受植物五感的碰撞,在體驗的過程就已是芳香療法的一環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羅建怡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現任:聯合報娛樂生活事業部 副主任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學歷:世新大學觀光傳播學系 碩士

      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 學士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經歷:中廣節目企製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出版社執行主編雜誌社副總編輯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報社記者(主跑旅遊線至今20餘年)

中國時報旅遊美食 記者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經歷:媒體行銷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活動企劃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編輯採訪

TOP